“博物馆热”逐渐升温,在兰各大博物馆从文物展览、文创产品、志愿服务等多方面频频出圈,成为了兰州文旅发展的新名片。那么,在兰各大博物馆是如何积极挖掘、拓展自身优势资源和职能,助力兰州城市文旅发展,记者就“博物馆职能与未来更多的可能性”邀请各博物馆馆长畅所欲言,听听他们是如何解读的。

激活文物生命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

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馆藏珍贵文物8万余件(套),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商周青铜器到汉唐丝路遗珍,还有宋、元、明、清的文物珍品及珍贵的革命文物藏品,藏品特色鲜明,集中反映出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

依托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甘肃博物馆联盟,甘肃省博物馆打造“甘肃·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展览,通过省市县三级博物馆联动,整合文物资源,带动全省博物馆举办精品展览。与此同时,向观众开放沉浸式数字展厅和“金城揽胜图”虚拟漫游动漫展示,创新和变革陈列展览参观体验方式,提高大众的参观体验感,打破空间和地域限制,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馆藏文物资源,鲜活融合,展现了甘肃历史文化多元共生、开放包容、悠远厚重的独特魅力。

甘肃省博物馆持续打造文物IP,增加馆藏文物对外的曝光率、知晓度和影响力,塑造出响亮的甘肃文旅品牌。特别是以馆藏精品文物为原型打造的“神马来了”等文化IP,在线上线下掀起一波波讨论和追捧热潮,文创产品“绿马毛绒玩具”爆红。在展厅外,甘肃省博物馆与2024兰州马拉松联名推出了限定玩偶“马小跑”,这场“双马”联动的城市盛会将历史文化与城市人文融合,共创文化马拉松新纪元。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与肯德基联合推出丝路主题餐厅,与中国邮政联合设立“甘博驿”,与兰州中心、万象城等综合体共同打造文化空间。今年,还与兰州轨道交通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推出联名纪念票,并计划打造“博物馆主题专列”,将博物馆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深度拓展博物馆文化艺术空间。

市民观看“眷恋昆虫”——甘肃省博物馆藏昆虫展

下一步,甘肃省博物馆将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激活文物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通过“云上看展”“云端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发挥博物馆职能,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形态,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实现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甘肃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让文物“活”起来 让简牍“火”起来

——访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朱建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简牍类专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讲好简牍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简牍的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等工作上持续发力,逐渐实现了多层次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平台转型,在实现并做好“看展览”“听讲解”的博物馆传统参观模式的前提下,走向并致力于包括“社会教育主体”“文化宣传平台”“研究交流机构”等目标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新时代博物馆体系发展。

博物馆的基础在于保护和展览。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甘肃简牍博物馆坚持原创性策划理念,强化陈列艺术性,提升展览水平,力求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感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立足丰富的馆藏简牍资源,结合观众需求和时代使命,推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大常设展览,并积极交流合作推出“简述中国——2023全国简牍书法大展”“永生奇迹——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精品展”“丝路印迹——雕塑作品艺术展”等主题的特展,不断加强文物活化利用,讲好简牍故事,传承中华文明。

在助推甘肃、兰州文旅发展的进程中,甘肃简牍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以主流媒体的权威话语为依托、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让书写在简牍文献里的历史“活”起来。借助新媒体平台,紧跟热点,挖掘并阐释简牍里的中国故事,持续推出系列融媒体精品,打造颇具标识性的“简”述中国新媒体平台。

在做好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甘肃简牍博物馆将持续增强博物馆服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着眼于社会需求,在注重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通过加强文创产品开发、纪念品设计制作、打造主题邮局等方式,不断探索社会化参与机制和社会化运作模式。

博物馆不仅是专业研究平台,亦是公共文化空间,利用新兴技术与媒体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继续创新升级AR讲解服务,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优质文化内容,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开设线上展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文化传播平台、丰富文化交流内涵,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让简牍“火”起来。

传承历史文化 助力文旅发展

——访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炜

“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可以从中展现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再加上馆舍正好在明清古建筑群中,这本就具有非常意义。前不久,兰州市博物馆升级成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这不仅仅是对兰州市博物馆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兰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肯定。”兰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郑炜说。

5300年前,黄河两岸就已经有先民们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在这里出土的彩陶上就绘制了自然和黄河的符号,这些文物是原始兰州先民生活场景的复原,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兰州最古老的面貌。兰州的筑城史有2200多年,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兰州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以及重要的军事、贸易重镇和民族融合的交汇点。所以说,兰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

兰州市博物馆“大明风华·古风集市”

今年以来,兰州市博物馆为了突出这些历史节点,遴选出部分丝路文物增设展陈,并参加苏州湾博物馆举办的聚焦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主题的“舟车丝路”展览、湖南博物院“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等外展,为兰州的历史文化发声,助力兰州文旅发展。今年年初,兰州市博物馆最新文创“兰小五”设计推出,让兰州市民和外地游客重新认识到兰州市博物馆的IP符号,从而知道兰州还有很多重要的古建文物。

助力兰州文旅融合发展,兰州市博物馆义不容辞。我们将积极挖掘馆藏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呈现兰州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在展览、展品的选择上,做好对文物持续的修复和保护,让以前没有对外公开展览过的展品,与广大市民和游客见面。进一步挖掘明代肃王府留下来的重点文物,不断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解读。同时,对展厅文物标签序号进行提升,进行二维码扫描语音导览的升级换代。让走进兰州市博物馆的市民和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古往今来兰州城市的面貌,了解兰州文物以及文物背后故事,从而了解兰州城市的变迁。

文史专家邓明在市博物馆内给孩子们讲解兰州历史

“想要了解兰州城历史的重要内容,来兰州市博物馆,亲身体验市博的古风集市,穿汉服游博物馆,来一次穿越之旅,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郑炜说。

传播红色故事 宣传兰州旅游

——访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袁志学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近年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宣教展陈模式也紧随网络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开辟“网上红馆”宣传矩阵,积极做好网络平台建设和线上红色文化的传播展示工作,让纪念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宣教展陈更具张力和“气质”。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做好红色文化的宣传员。全体讲解员根据“网上红馆”的发展思路,以“红馆主播”崭新亮相,将文化元素与红色情怀有机融合,通过新媒体传播红色故事,宣传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宣传兰州旅游,带领观众足不出户漫游线上红馆。厚积薄发,当好红色历史的研究员。纪念馆深入挖掘革命内涵和时代元素,通过党史学术研究赋能线上理论宣传,先后开设《馆长数家珍》《红馆故事会》等9个常设专栏,满足观众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游览欣赏需求,用科技手段体验不一样的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做好红色家园的守护员。纪念馆以党的革命历史为主线,在实践中着眼基层需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轻骑兵”,编创了多部主题性鲜明、参与性较强、互动性突出的情景短剧,通过文艺表演、红色故事课件、红色庭院微党课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切实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是兰州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助力兰州文旅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纪念馆将更好地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从革命文化中汲取滋养,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我们将更坚定地秉承和遵循“当好红色历史的研究员、红色文化的宣传员、红色家园的守护员”的发展思路,“以精品展陈吸引人,以先进技术服务人,以红色故事感染人,以革命精神鼓舞人”,全力打造一流红馆、网上红馆,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听、可看、可学、可用”,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重要的辐射、扩散、引领作用,不断推动革命纪念馆向现代化、专业化、人性化高质量发展,使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成为全市文化旅游战线靓丽的名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图

编辑丨仇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