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疹、溃疡,这些本该让人避之不及的病症,居然在日本成为了一种“潮流”?

最近,日本的社交网络上一种叫做“梅毒妆”的东西开始逐渐出现在网络上流行,不少日本网友都故意画上一些“被病毒感染”的妆容,并且写下一些十分夸张的文案。

这种在我们看来突破社会底线的行为,反而获得了不小的流量,让许多人也感到了毛骨悚然,那么他们为何会对“梅毒”有这么大兴趣呢?

病态流行

“晒梅毒”,乍一听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却十分真实地发生在日本年轻一代身上,这场荒诞闹剧的开端,源自于一位感染梅毒的网红在社交平台上直播自己的症状。

可以说这种行为多少是有些变态的,但是却引发了其粉丝的疯狂模仿,红疹、溃疡,这些原本令人恐惧的病症,在滤镜和美颜的加持下,反而被扭曲成了一种另类的“美”。

为了追求“真实感”,一些年轻人甚至去咨询那些真正感染梅毒的人,学习如何“完美”地呈现出病症,甚至还有人专门做了“梅毒妆”的教学视频,甚至还直播教人如何化红疹。

可以说这种行为已经愈发的魔幻了起来,所以也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不少人直接批评这是对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炒作,将病毒视为儿戏。

但同时还有不少支持者认为:虽然这种现象虽然极端,但也提高了公众对梅毒的认知,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然而,无论是批评还是支持,都无法掩盖“晒梅毒”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日本年轻一代对梅毒的认知偏差、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扭曲的审美观,都为这场闹剧推波助澜。

梅毒爆发

其实“晒梅毒”现象的背后,并不只是日本网络上的一场闹剧,而是实打实反应出了日本社会的重要问题。

根据日本统计,过去十年间,日本梅毒感染率的持续飙升,感染人数增长了近12倍,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甚至在2023年,日本梅毒感染人数已突破14000例,令人触目惊心。

并且在这其中相当大一批的感染者都是日本年轻一代,数据显示,2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了梅毒感染的“主力军”,其中男性感染者占比超过六成,而女性感染者中,20多岁的年轻女性也占了近六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梅毒感染率的飙升?这个答案恐怕就相当复杂了。

首先,我们都知道日本风俗产业的普遍存在,不仅仅是某些所谓的“小电影”,还有各种所谓的“线下服务”,例如东京歌舞伎町,就是亚洲最著名的风月场所。

尽管日本政府在1956年就出台了《卖春防止法》,但实际上并未完全禁止性交易,风俗产业的存在,使得性交易更加隐蔽,这些环境也为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其次,日本放宽旅游签证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涌入,许多游客涌入到这些风俗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梅毒传播的风险。

并且由于梅毒的初期症状不明显,所以许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将病毒传播给了他人,并且不少人也对认为这是一种容易治愈的疾病,从而忽视了预防措施。

当然在这场闹剧中,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性教育的长期缺失,使得许多年轻人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安全意识,成为了病毒攻击的“易感人群”。

社会问题

“梅毒风暴”的肆虐,可谓是将日本社会长期隐藏的矛盾和危机暴露无遗,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不景气等各种问题,共同构成了滋生“病毒”的温床。

日本社会还弥漫着一种“低欲望”的情绪,年轻人对婚姻、生育的兴趣降低,对未来缺乏憧憬,对生活缺乏热情,这种消极的心态,也反映在他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态度上。

许多人对于梅毒都并不重视,甚至在缺失教育的情况下,不少人反而认为这种放荡的生活更加的“酷”,有人甚至将其当做自己的“炫耀资本”一样。

而经济的不景气,更是为这场“病毒风暴”火上浇油,经济压力迫使一些人为了生计铤而走险,选择从事风俗行业。

例如不少网友所调侃的“大久保公园”,就明显看出许多人拥挤在了这里,这无疑增加了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风险。

虽然看起来荒诞不经,却也折射出日本年轻一代的迷茫和焦虑,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可,却选择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

而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应对之道,例如加大了对风俗行业的监管力度,鼓励民众进行梅毒检测等。

但这些显然并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才能扭转在年轻人中这些病态的审美,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重要一点。

“梅毒风暴”的肆虐,其实也是日本社会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它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而它的破解,需要整个日本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社会、个人携手并肩,才能战胜病毒,重建健康和谐的社会。

同时“梅毒妆”的出现也是一个警示,那就是要更加注重社会价值观的塑造,绝对不能让这些问题,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信息来源

鲁中晨报 2024-10-14 :日本梅毒暴发!病例激增……